2025年日本华侨华人博士协会海智专家科技服务团福建行活动在福州顺利举办
为充分发挥科协在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落实出访成效,吸引海外科技人才来闽创新创业,邀请海外高层次专家来闽开展科普交流及服务科技小院建设工作,助推科技小院国际化发展,经日本华侨华人博士协会(以下简称博士协会)推荐,省科协组织海外专家于2025年6月在福州市、罗源县和闽侯县开展2025年海智专家科技服务团福建行活动。此次活动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博士协会主办,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组委会办公室、福建省科协国际联络部、福建省科普服务中心、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单位承办。
活动聚焦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培训讲座,日本弘前大学黄孝春教授作了题为《自然栽培的技术与经营——以稻米为例》的讲座,他以日本稻米自然栽培实践为例,深入剖析该模式在技术可行性与经营可持续性方面的显著优势。结合广为人知的“奇迹苹果”种植经验,以及知识产权运用的典型案例,为福建稻米产业构建生态栽培模式、提升品牌核心价值提供了宝贵的国际经验借鉴,助力福建稻米产业在生态化发展道路上探索新方向。日本东京大学特任研究员曲玉辰作了题为《重塑农业边界:面向未来的可控环境与智能化种植系统》的讲座,系统阐述可控环境农业与智能种植系统如何突破传统生产限制,展望了极端环境下的作物生产前景,为福建水稻产业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技术路径。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建瓯稻渔科技小院、浦城水稻种业科技小院、罗源特种稻科技小院、秀屿旱作水稻科技小院的5家科技小院30多名师生参加了活动。
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彩楠与日本青森县农林水产物输出促进协议会会长黄孝春参加技术培训讲座并开展交流,后续可在农作物种植、保鲜、发酵等领域深入合作,具体包括:将特色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健康食品,如开发红曲纳豆复合发酵制品等;与日本合作茶叶深加工,开发茶粉、茶氨酸强化休闲食品等产品;借鉴日本纳豆菌种培育技术优化当地菌菇菌种;参考纳豆发酵过程微生物控制技术用于果蔬保鲜、果脯果酒等发酵产品开发;借鉴日本农作物智能化种植技术,将种植的稻米应用于福建红曲、醋等特色传统食品产业。
活动期间,海智专家科技服务团前往罗源县和闽侯县开展科技小院农产品技术指导,在罗源特种稻科技小院(依托单位为罗源县北山湾农业专业合作社)就不同耕作方式对生态及产量的影响开展交流;在罗源沙蚕科技小院(依托单位为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展交流,在闽侯金鱼科技小院(依托单位为闽侯县观园里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系统、金鱼品种保育与产业化开展交流。
此次活动通过实地“把脉”与学术碰撞,深化了中日农业科技合作内涵。海智专家科技服务团带来的前沿理念与实践案例,为福建科技小院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增强服务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博士协会理事长、名誉会长葛宗涛博士表示,这次活动是落实2024年12月18日福建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伟群带队访问日本时与博士协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相互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博士协会今后将继续秉承“务实,架桥,创新,贡献”的宗旨,加强与包括福建科协在内的各地科协的交流与合作。